5月24日,“推進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成立兩周年研討會”在大理古生村召開。云南農業大學、昆明學院、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大理大學、四川師范大學、下關一中、大理一中、昆明市西山區書林二小等18家大、中、小學及教育機構參加會議,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建共享大理古生村“大思政”實踐基地倡議書》,并就人文類科技小院建設和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經驗和做法進行了交流探討。
2022年,云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聯合,成立“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打響了洱海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水質保衛、高值農業攻堅、鄉村振興陣地“三大戰役”。2023年5月21日,由云南農業大學牽頭的全國首家人文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結合洱海保護實際,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聚焦農業產業轉型政策研究、農民生計能力提升、洱海流域傳統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等,在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政策建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年來,全國多家高校師生多學科人才匯聚古生村,圍繞洱海保護和洱海流域高質量發展,以科技人才助力洱海流域鄉村振興,在蒼山腳下、洱海之畔開展了“解民生、治學問”的生動實踐,為建設“大思政課”提供了豐富資源和鮮活素材。由云南農大發起,參與研討會的18家大、中、小學及教育機構共同倡議,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共建古生村大思政實踐基地,充分利用洱海流域豐富的思政資源,共建“田野大課堂”。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家共同約定,各高校和中小學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聯合組建思政資源共建團隊,拍攝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等系列思政微視頻,共建思政教育的案例資源。深入挖掘洱海流域的生態保護典型案例;講好洱海流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進步的感人故事;講好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以張福鎖院士、趙正雄教授等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長期駐守洱海流域環境保護和農業綠色發展一線,為守護洱海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以及無私奉獻、科技教育報國的科學家精神故事;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資源,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典型案例。
定期組織高校和中小學師生到古生村大思政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大學生可結合專業特點,開展生態環境調研、民族文化研究等實踐項目,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中小學生可通過參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古生村紀念館、體驗民族文化活動、參與勞動教育等形式,在實地考察、親身體驗中接受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建立高校與中小學校之間的校際合作交流機制,定期召開研討會,分享在思政教育教學、大思政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高校可以為中小學提供師資培訓、集體備課等支持,提升中小學思政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中小學校可以為高校提供實踐教學的反饋與建議,促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通過加強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原文鏈接:
https://ynrb-wap.yndaily.com/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eid=fb8dfb01bbd7a169×tamp=1748333153026